小鲍庄(15)十六和十七
十六
大姑老听得见一只货郎鼓响:
叮咚,叮咚,叮咚,叮咚。
十七
鲍仁文每天收工都要往庄东大路上走两步,见有没有送信的来。大前天迎到一回,有两封信,一封是鲍彦海家大小子打金华部队上来的;一封是鲍二爷家的,打关外来的,鲍二爷家里的是那年他闯关东从关外带来的。昨天又迎到一次送信的,却没有信,送信的只是打这里路过,往大刘庄去的。
今天他又往大路上走去,远远地听见有什么在响:叮咚,叮咚,像是一只货郎鼓,渐渐的才看见过来一个人,是个走路的,担着货郎挑,慢慢地近了。
他背后是太阳,红通通地停在大路的尽头,他走在大路上,货郎鼓叮咚叮咚响着。
“兄弟,你见没见有骑车子的往这边来?”鲍仁文大声问道。
“没有。”卖货的回答。走近过来了,剃得泛青的头皮,黑黝黝的脸膛子,宽肩大膀,嘴唇上的胡子却还没硬,软软地趴着。
“大哥,前面的庄子叫什么名?”他问道。
“小鲍庄。”鲍仁文回答他,慢慢转过身往回走。
“哦,这就是小鲍庄。”小伙子说,和鲍仁文齐着肩走,货郎鼓叮咚叮咚地响。
“怎么,你知道小鲍庄?”鲍仁文瞅瞅他。
“咋不知道?小鲍庄的名声可响哩。都知道这庄上人缘好,仁义。”小伙子说。
“哦。”鲍仁文不再问了。
小伙子东张西望着,早有几个小媳妇听见货郎鼓声音,探出头来了。
“大兄弟,你停一停,让我挑个顶针儿。”有人喊。
回头一看,见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台子上走下来。她黄白的皮肤,头发在脑后随随便便窝了个纂,耳朵边上散落下几绺头发。身上穿的褂子破得可以,好像就前后披了块布,闪闪忽忽,飘飘荡荡,结实的身躯时隐时现着。她走到货郎挑子跟前,低下头,在匣子里挑顶针儿,手腕圆圆的。垂下的眼睑上长着密密长长的眼毛,是个毛呼眼。
“收工啦?大文子。”她招呼鲍仁文。
“买针啊?二婶子。”他招呼鲍彦川家里的。
又来了几个媳妇儿,要买针头线脑的。鲍彦川家里的,挑个顶针儿挑个没完了。
“他二婶,你再挑也挑不出金的银的来。”鲍彦山家里的说她。
“我就是买根针,也要挑个可心的。”她回答,耐心地挑着。“大兄弟,打哪儿来的?”鲍彦山家里的问他。
“打山那边来的。”
“家里有父母吗?”
“没了。”小伙子瓮声瓮气地说。
“有兄弟姐妹吗?”
“没。”
“呀,是个苦命的孩子。”鲍彦山家里的抬起头看他,看他宽鼻大眼,生得厚道,不由怜惜起来。
鲍彦川家里的正试着一个顶针儿,试戒指似的。这会儿回过头来问:
“你叫个啥名儿?”
“拾来。”他说。他发现这女人的声音好听,低低的,厚厚的,听起来就好像一股温吞吞的河水从心上淌过去。
她终于挑好了,把一个两分的分币递到货郎手里,温呼呼的,有点儿潮。
一群媳妇姊妹围着他,都抬头看他,看得他背上冒冷汗,不自在得很。
“咦唏!”娘们同情地叹息着。
拾来脑门上开始冒汗,虽说别扭,可心里却暖和和的。自打走出冯井,他第一次露出了笑脸儿。
那么些媳妇姊妹的手在他匣子里翻江倒海地翻腾,
他一点不生气,蹲下来,拔出烟袋。烟荷包里却挖不出烟了。忽然,“啪”的一声响,一样软呼呼的东西掉在他手上,一个烟荷包。抬头一看,那买顶针儿的二婶正看着他,说了声:“吸吧!”转身走了。一件破大褂子挂在身上,飘飘忽忽地上了台子,闪进一扇门里。
这天夜里,拾来宿在牛棚,和唱古的鲍秉义挤一床。晚上,牛棚里照例挤了一屋人,听他唱古:
“写一个七字把腿跷,关老爷手提偃月刀。
我问老爷哪儿去,霸王桥上去逮曹操。
写一个八字两边排,八仙随后过海来。
蓝采和撕掉阴阵板,四海龙王又糟糕。
……”
十六 大姑老听得见一只货郎鼓响: 叮咚,叮咚,叮咚,叮咚。 十七 鲍仁文每天收工都要往庄东大路上走两步,见有没有送信的来。大前天迎到一回,有两封信,一封是鲍彦海家...